AUDIONET Idektron GmbH |
||||
Review on PRE G2/ AMP II MAX | ||||
音響論壇 175期
2003/ 4月號
器材評論
- 劉漢盛 百鳴音響 編整
聽一世也不膩不煩不厭不噪 Audionet PRE G2/ AMP II MAX 前後級
不僅控制力很強、驅動力更是跑車級的,音樂裡充滿了動能,讓人不由得隨著音樂的高低快慢起伏而變化情緒。能把管弦樂表現得如此,我實在已經無話可說了。
又聽到一套讓我享受到聆樂高度快感的前、後級,這是我第一次寫評論的廠牌 Audionet。在此之前,我還未曾寫過他家器材的評論(報導則已寫過),對 Audionet 的瞭解並不深刻。經過去年的原廠採訪之後,我才知道他們的真正實力,也在他們的安排下聽在德國聽過他家許多器材。雖然當時留下良好印象,但終歸不是在自己熟悉的家裡,所以對 Audionet 器材的感動僅止於表面而已。這次在自己家裡仔細聽過 Pre G2 前級與 Amp II Max 後級之後,我才算是真正體會到他家器材高明之處。有關 Audionet 的原廠訪問,請讀者們參閱論壇第 170期,我希望您先看過這篇訪問稿之後才來讀這篇評論,這樣您會如我一般,對 Audionet 的產品有更深入的瞭解與體會。
享受聆樂高度快感
在進入評論之前,我要先向讀者們解釋,我所謂的「享受聆樂高度快感」到底是什麼意思?簡單的說,就是讓我聽整天音樂都不膩、不煩、不厭、不噪,而且還能享受到音響效果之美。更進一步說明,能夠聽一整天不膩、不煩、不厭、不噪,就表示這套音響器材所發出的聲音非常平衡。因為平衡,所以才會有和諧的美感,有美感的事物才會吸引人一直享受下去。而音響效果之美表示所聽到的各種樂器音質音色非常美,各種樂器的質感非常傳真,聽起來既真又美。像這種等級的聲音表現,能夠把聆樂者帶入極高的精神滿足中。我不知道有多少讀者能夠體會我此時的心情?不過我相信,只要是曾經從聆聽音樂中得到至高快樂的人,應該都能體會我所寫的這些文字。您知道嗎?聆樂經驗越久,我越相信聆聽音樂與品嚐美食、作愛一般,都能夠讓大腦產生令人愉快的腦啡。當然,大前提是您所使用的是一套搭配非常平衡的音響器材,而不一定是非常昂貴的音響器材。
最精簡的聲音描述
假若要我以最精簡的文字來形容這套前後級的聲音表現,那應該是:音質音色美、樂器質感傳真、各類樂器真正的聲音美感顯露無遺;音像紮實、圓潤、飽滿、穩固、厚重,勁道足、有重量感;個性溫潤、不毛燥、沒有侵略性的壓迫感、低頻向下延伸能力強;解析力高、細節多、暫態速度反應快。或許您看了以上的敘述,會以為我在「作文」,否則怎麼會有那麼好的音響特性。信不信由你,這套前後級不管在規格上或音樂表現上都有很高的成就。規格上的表現您可以從論壇170期的訪問稿中得知;而重播音樂的特色則可以在任何的音樂中找到我所形容的表現。
聆聽時,我用的喇叭是 AER Momentum,CD 唱盤是 Lindemann CD-1,此外還以 Sony SACD/DVD-V/CD 做為輔助。試聽期間也曾用 MBL 6010 與 LexiconMC-12B 前級配上 Amp II Max 後級,不過,最好的聲音表現還是原廠一套西裝的搭配。搭配 6010 時低頻量感比較多,音色比較濃,但活生感稍遜。搭配 MC-12B 時解析力強,活生感足,但重量感與紮實的程度又不如全套西裝。這也難怪,同廠牌的前後級一定經過相當程度的搭配琢磨調整,所以表現比較好也是意料之中。
人聲、小提琴、鋼琴是重要指標
通常,要試聽一件器材的表現,我會先聽人聲、小提琴、鋼琴的表現。只要是人聲飽滿,小提琴擦弦質感足、木頭味夠,鋼琴音粒飽滿有重量感、低音鍵泛音豐富,這樣的器材大概就有一定的水準以上。聽過人聲、小提琴、鋼琴之後,再繼續聽各類音樂,當然,管弦樂與爵士樂也是重點,因為管弦樂注重的是整體音場的表現與平衡感與磅礡的氣勢,爵士樂顯現的是活生生的音樂感以及各類樂器的質感,這都是很重要的評價指標。
這次也不例外,我先聽了海頓的「弦樂四重奏」。這張 Naxos 的 CD 我聽得很熟,不到一個樂章結束,我的心裡就已經有譜:琴聲一點都沒有毛邊,不會尖銳噪耳,聽起來醇美而順耳,而且擦弦質感真實。弦樂能夠有這種表現,這就是好器材的表徵之一。聽過海頓「弦樂四重奏」之後,我再拿出 Alban Berg 弦樂四重奏團所演奏的舒伯特「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EMI 版)。我拿這張 CD 來試的原因是它的演奏張力很強,緊繃的弦樂器如果沒有夠好的音響器材,聽起來就會變成尖銳單薄刺耳。如果音響器材夠好,就能夠聽出木質樂器的美聲質感。這次,Pre G2 與 Amp II Max 還是輕鬆過關,讓「死與少女」呈現出音響效果的美感,令我沈浸在音樂的魅力中(許多器材是過不了這關的)。
滑溜細瘦的小提琴是不對的
弦樂四重奏聽過,我拿出歐依斯特拉夫演奏的「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很多人說這張 CD 的小提琴聲變得太滑溜,沒有小提琴的擦弦質感。其實,越差的音響系統就會讓 CD 的小提琴聽起來越滑溜越細瘦,越沒有木頭味。越好的音響系統就能夠讓小提琴聽起來擦弦質感十足,琴音飽滿、木頭味也充分顯現。在聽這張 CD 時,雖然無法得到錄得很棒的小提琴音效,但小提琴的聲音彷彿把鋸齒狀的輪廓修得圓潤飽滿平滑又帶有一些擦弦質感,手指按指板的聲音與琴弓轉折的聲音特別明顯,琴音也特別的甜潤。對於這張 CD 而言,這樣的表現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
小提琴協奏曲聽過,我祭出舒伯特「鋼琴三重奏」。鋼琴配上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室內樂組合不僅能夠聽出各樂器的音質音色質感,還可以考驗平衡性,因此也是不可或缺的測試片。這時,我聽到了圓滾滾、有重量感、音色溫潤又圓潤的鋼琴。鋼琴音粒會有重量感?您曾經感受過嗎?如果沒有,那就表示您還未聽過真正表現好的鋼琴聲。無論是輕輕彈或用力彈,鋼琴音粒應該都會有重量感,那才叫「傳真」,現在,我就在 Pre G2 與 Amp II Max 身上聽到了這種高度傳真的鋼琴表現。不僅琴音圓潤、有重量感,鋼琴的木頭味(木頭的響板聲與手指接觸鍵盤的篤篤聲)也很真實,像這樣的鋼琴表現實在無話可說。
Amp Ⅱ Max (上圖) 的外型也是平淡無奇,甚至連散熱片都隱藏在機箱內。 每聲道採用二個環形變壓器,使得不算大的箱體卻有出人意料之外的重量,就如它的聲音一般。
Pre G2 (下圖) 的外型樸素,但金屬加工相當細緻。全機採用觸控, 面板上有簡單的操作設定。從內部電源供應來看,就知道它是一部重裝甲前級。
鋼琴音粒有重量感、低音鍵規模龐大
再往下,我聽的是「麥克風」那張 CD,內中也有許多鋼琴演奏段落。以第三首為例,右手彈的琴音是很小聲的,但卻又是快速的滾動聲,我在這套前後級組合上聽到了最清晰的音粒滾動聲。還有,鋼琴的音粒重量感比一般都要重,事實上不僅低音音粒重,中音與高音的音粒也重。這樣的鋼琴表現營造出更大的規模感與聲音的權威力感。
再來,聽 Andrei Gavrilov 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EMI 版,阿胥肯納吉指揮柏林愛樂)。此時我可以充分感受到鋼琴的磅礡氣勢,有人說鋼琴是樂器之王,的確,它能夠與管弦樂團相抗衡(在錄音中。若是現場演奏,鋼琴還是很容易被管弦樂掩沒),那種渾厚龐大的鋼琴聽起來過癮而且真實。在此,Pre G2 與 Amp II Max 不僅表現出良好的鋼琴,也把管弦樂的厚重澎湃一併顯現。
「魔戒現身」管弦樂厚重紮實
既然已經進入管弦樂表現,我就拿出「魔戒現身」電影原聲帶。與第二集「雙城奇謀」相比,我還是偏愛「魔戒現身」,因為內中管弦樂錄音不僅音質佳音色美,還具有沈穩的氣勢。用 Pre G2 與 Amp II Max 來聽之後,管弦樂的厚度增加了,重量感也增加了,低頻基礎更紮實了,這幾項「增加」讓音樂添增了很大的懾人力量。不知您有沒有這種經驗:音樂真正會讓人感到害怕的源頭是低頻,因為低頻既神秘又懾人,不過大前提是低頻必須夠強夠紮實。現在我所聽到的「魔戒現身」就是擁有這種懾人的力量,可見 Pre G2 與 Amp II Max 的低頻紮實穩固程度很高,還有低頻的驅動能力很強。
接下來,我找出很久沒聽的聽蕭提指揮馬勒「第一號交響曲」(Decca 版)。很清楚的,經過 Pre G2 與 Amp II Max 的詮釋,蕭提的指揮更符合他的霸氣陽剛個性,管弦樂的厚度與重量感通通增加,聽第三樂章時的哀傷成分也添增幾分。老實說,聽管弦樂如果低頻基礎不夠,那真是扭曲了作曲家的原意。再來,我又聽了一張也是許久沒聽的 CD,那是孔德拉辛指揮的德弗札克「新世界交響曲」。聽完第一樂章,我就已經驚訝不已了,因為印象中從未聽過那麼強勁的表現,感覺上好像換了一位指揮般。Pre G2 與 Amp II Max 所唱出來的「新世界交響曲」不僅控制力很強、驅動力更是跑車級的,音樂裡充滿了動能,讓人不由得隨著音樂的高低快慢起伏而變化情緒。能把管弦樂表現得如此,我實在已經無話可說了。
Alban Berg Quartett 所演奏的舒伯特弦樂四重奏享有盛名,尤其是第十四號「死與少女」,其情感張力之強以及高低情緒的落差扣人心弦。而在音響效果方面,也由於演奏的力度與張力幅度很寬,對許多音響器材都是考驗。假若您聽這張CD時,覺得弦樂刺耳尖銳,聽不出木質樂器的木頭味,那就錯了。如果能夠享受到小提琴的質感與美麗的音質音色,那才是對的。(EMI 7243 5 56470 2 3,科藝百代)
流行樂與爵士樂聽得過癮
激情的管弦樂聽過,我想要沈澱一下情緒,所以挑出江蕙的「紅線」來聽。此時我所聽到的最大改變就是整體的錄音都變得更圓潤更甜美,而且音像更紮實更飽滿,這種改變讓江蕙的嗓音美上三分,中氣也顯得更足。或許可以這麼說:用 Pre G2 與 Amp II Max 來聽「紅線」,音場空間擴大了,整體聲音的紮實密度增加了,重量感也增強了。
最後,我想以 Hugh Masekela 的「Hope」爵士樂來為 Pre G2 與 Amp II Max 作個結尾。這張爵樂 CD 可以聽到銅管、人聲、各種打擊樂器,還有暫態反應與寬幅的動態範圍。尋常音響器材會讓這張傑出的 CD 平淡無奇,但是傑出的器材卻會讓它生龍活虎,充滿爵樂的動感。用上 Pre G2 與 Amp II Max,首先強烈的感受到打擊樂器的重量感與打擊剎那的力道都加重了,暫態反應與速度感快速,但卻不急不噪。銅管的厚度增強,金黃色燦爛光輝加添一些稍暗的味道,讓銅管更逼真。而音場裡的各種細節清晰,但卻沒有強調的感覺。整體細節表現有如優質三槍投影機,畫面亮度不高,但是暗部層次卻非常清楚,細膩的光影變化也能盡顯。 在最後一首中,我可以強烈的感受到 Amp II Max 後級的驅動力並沒有隨著音量的增強而軟腳,它一直堅定的支撐著越來越強的音量,讓人聽起來真是過癮極了。
道不盡的精彩
寫到這裡,我一點都沒提到 Pre G2 與 Amp II Max 的設計結構等等,盡是說些我用這套前後級聽音樂時所得到的感受。我說過,如果您對 Audionet 產品的設計有興趣,請看論壇 170期我的採訪就夠了。在此我所提供的,是真正的使用聆聽經驗。老實說,Pre G2、Amp II Max 的外觀樸素到沒什麼好說的,但是它們所表現出來的精彩聲音卻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是一套聽一世也不膩不煩不厭不噪的優質前後級。
焦點 ‥ 音質音色美、樂器質感傳真、各類樂器真正的聲音美感顯露無遺;音像紮實、圓潤、飽滿、穩固、厚重,勁道足、有重量感;個性溫潤、不毛燥、沒有侵略性的壓迫感、低頻向下延伸能力強;解析力高、細節多、暫態速度反應快。
搭配建議 ‥ 原廠一套西裝式的搭配最理想,拆開搭配雖無損它們的實力,但加分效果就會失去。推測搭配任何喇叭都具有正面效果。 |
©2008 Currants Audio | 百鳴總頁 | 原廠網站 | e-mail to us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