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view on Discovery | 回 Discovery • | |||
音響論壇 174期
2003/ 03月號
器材評論
- 林及人 百鳴音響 編整
集科技、性能、工藝、美聲之大成 WILSON BENESCH Discovery 喇叭
科技,往往是一個傑出音響器材成功的催化劑。如果能將好的科技用在對的地方,Hi End 音響很可能就會被引領到另一個我們從未探觸的新領域。Discovery,這對顛覆傳統喇叭製作的革命性產品,是我目前聽過五十萬元級以下小喇叭中,細節最多、透明度最高、音響性最佳、完成度最高,同時也是最能震懾我心的頂尖 Hi End 器材。
一九八九年成立於英國 Sheffield 的 Wilson Benesch,一向致力於高剛性音箱的研發。第一對推出的 ACT-1 落地喇叭,就打破傳統以碳纖維與木板作音箱,碳纖維低質量、高剛性的特性一方面降低木箱諧振的污染,另一方面也讓能量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傳遞出音箱以減少能量駐留。接下來出現的舊旗艦 Bishop 承襲 ACT-1 設計,但加入了鋁合金材質,每邊四對的 Isobaric 推挽式低音也首度出現在 Wilson Benesch 喇叭身上。
Odyssey 系列的出現,則是源自於 Wilson Benesch 公司探究一級方程式賽車那種高強度車身結構後,以全新的音箱設計再度出發之高成就產品。打頭陣的 Discovery 甫一推出,就受到全球音響界的一致好評,隨後 Arc(見165期評論)、Centre 和新旗艦 Chimera,都採取了碳纖維聚合物加上鋁合金材質直接製成,單體方面依舊下載 Bishop 身上著名的 Tactic 戰鬥低音,Isobaric 的設計理念也同樣用在 Discovery、Chimera 二對喇叭上。
令人嘆為觀止的喇叭設計
半年多前我所評論的 Arc 實質上是 Discovery 的簡化版,Discovery 除了在喇叭下方多出一對 Isobaric 設計的低音,以構築出額外的二分之一音路、壓克力頂板以約略30度角向後延展外,其餘部分都與 Arc 大致相同。高音採用 Scanspeak 製品,Tactic 戰鬥單體則以三層覆合振膜與強大的銣磁鐵總成構成。前障板與底座為鋼合金,厚度 20mm 的碳纖維側板共有七層。
鑄鐵打造的喇叭架與喇叭主體是不可分割的,它從底面一路延伸上至音箱頂端,不但精美富創意,還充分展現出 Wilson Benesch 的設計天份。U 字形底座提供喇叭週緣足夠的支撐面積,空出的部分剛好讓外凸的 Tactic Isobaric 單體尾部與一長一短的低音反射孔(長管負責低音、短管負責中高音)露出喇叭之外。以 Discovery 這麼小的音箱,一下子要裝下四顆單體和二支反射管,單體需要足夠的呼吸空間,內部還要騰出地方來放置分音器(高音採二階/中、低音採一階)實在有點吃力,沒想到 Wislon Benesch 突發奇想,竟將分音器就安置在作為音箱龍骨的腳架之中。這一手實在是高招,沒想到利用有限空間作最好的元件安排,也是 Wilson Benesch 在高科技使用外的絕活之一。
大功率後級伺候
以 Isobaric 設計的喇叭,對擴大機推力的需求一向很高,Linn 的 Isobarik 與 Sara 如此,Eggleston 的 Andra 也是,當然 Wilson benesch 這對 Discovery 也難逃以強力擴大機伺候的命運。這與同樣採取 Isobaric 設計的 Bishop 那種嚴重反電動式不同,反電動式會大量消耗掉擴大機的有效輸出,非隔離變壓器設計或功率不夠的器材都不會是理想的搭配。Discovery 的問題則出在效率過低,前後我動用了三套不同組合來搭配,每組的輸出功率都在 100瓦以上。第一套是全真空管的 Conrad-Johnson Premier 7B 加 Audio Research VS110,第二套是晶體的 Ayre K-5x 加 V-5x,第三套則是 Audionet 的旗艦前後級 Pre G2 與 AMPⅡMAX。其中 Audio Research VS110 輸出功率 100瓦,其特色是速度快、暫態反應佳、控制力強,音質也很細膩(請看下一期評論),搭配起 Discovery 的表現就很出色,一點也不輸其他大功率晶體機。Ayre 這套前後級全新開箱不到幾天,據以往使用經驗,還得花上個把個月才能達到圓熟狀態,但 Discovery 基本的音質音色已略見雛形。Audionet Pre G2 與 AMPⅡMAX 則是讓 Discovery 發揮了所有實力的最佳搭配,AMPⅡMAX 每聲道 500瓦的強大輸出,根本就是無堅不摧。
別說我對 Audionet 驅動 Discovery 發出的聲音情有獨鍾,就連 Wilson Benesch 原廠也對它多有青睞。最近海外傳來一則消息,Wilson Benesch 原廠已經買下 Audionet 在英國的代理權,並特別成立了「Audionet, UK」公司準備開始行銷 Audionet 器材。不但如此,瑞士 Wilson Benesch 代理商也在同一時間採取同樣行動成立了「Audionet, Switzerland」,Audionet 一路長紅的表現,要不令其他廠商眼紅也難。
但問題是 Audionet 這套前後級加起來總價高達一百萬元,真的要拿它來搭配 35 萬的喇叭不免叫人手軟,但退而求其次改用像 Audio Research VS110 這種音質走向細膩、細節多、驅動力又強的後級,再配上一部 SP16 前級,總價也與喇叭相近,一切就顯得功德圓滿。
Discovery 不但是優秀擴大機的試金石,它對線材的選用也同樣講究。質感不夠好,或是特別強調某個頻段的線材,都會在 Discovery 高忠實的再生之下暴露出其缺點。最後我選用了全套 Carads Golden Reference 平衡線作 Linn Ikemi CD 唱盤、Audionet 前級與後級間的橋樑;沒有平衡設計的 Conrad-Johnson 和 Audio Research 就以我長期使用的 Cardas Hexlink 取代。電源線是 TcM Power Reference 2,喇叭線則是 Kimber Kable BiFocal X。
嚇死人的動態與低頻
上回我聆聽 Arc 喇叭時,它那種豐富無比的細節、一塵不染的透明度、開闊深遠的音場、純度極高的音質、真實無比的樂器音色都留給我極為深刻的印象,而這些特質不但可以在 Discovery 上一一找回,整體聲音品質還高出許多。但在開始描述各種樂器的表現前,我得先向這對書架喇叭致上一份最高的崇敬。這話怎麼說呢?
一開始我先將 Discovery 接上 Audio Research VS110 後級,以三一七方式擺放在八坪的密閉空間中並稍加 Toe-In,等一切就緒後,放上最近常用來測試的「宇宙河馬」第四首,突如其來的龐大的音像外加滾滾而出的強大低頻,頓時讓我整個人從椅子上彈了起來!這哪是一對合理的小型書架喇叭能夠發出的聲音?!這種浩瀚的低頻量感,不是只有在像 Focal-JMlab Electra 926 或者是 B&W 802 那種體型的落地喇叭才找得到?超強的低頻量感朝地心猛竄,結實有勁又具有清晰線條的聲音不斷衝擊著聽感,以 Audio Research VS110 搭配 Discovery 所發出的聲音,就已經徹底將我的思緒打亂,如果讓其他喇叭設計者聽到換上 Audionet 後的表現,肯定會嚇得他們冷汗直流。要考驗 Discovery 低頻量感有多豐富?延伸能力有多強?中低頻內的細節有多少?只要拿「宇宙河馬」一試便知。
什麼都不說,光是低頻表現這一點,Discovery 的表現就已經大幅超越簡化版的 Arc,甚至在五十萬元內的書架喇叭中也絕對無人能出其右。即使 Discovery 的要價遠遠高過 Arc 一倍有餘,但這種驚人的動態和低頻重播能力,在同型喇叭中根本就是千金難買。換句話說,對於喜愛 Wilson Benesch 書架喇叭、使用空間在十坪左右、又具有足夠財力的音響迷們,我建議您不妨直接跳過 Arc 而就 Discovery 來得乾脆些。
對於喇叭擺位我在這裡要補充一點,就是探出頭的那二根反射管在功能上各有所司,長導管負責低音,也就是下方的推挽式低音,短導管則負責中高音部分。根據實驗,我發現將長管內、短管外的擺放方式最能讓音像凝聚,低頻效果也最好,當然這只是在我個人空間使用的結果,您在使用時還得視實際情況調整。
美妙的弦樂與銅管聲
一對低頻量感豐沛的書架喇叭就能夠讓我抱以無上的尊敬?當然不是。Discovery 在小提琴、鋼琴、人聲、銅管這些重要樂器上的表現,也同樣能夠讓人感受到滿心的愉悅。您一定很懷疑,一對以碳纖維、鋁合金這些冷冰冰的材質作成的喇叭,究竟能夠發出什麼樣的好聲?編制簡單的弦樂四重奏我就略過不說,這種價位的喇叭如果沒辦法讓室內樂發出好聲也太不應該,Discovery 要挑戰的,是由克雷曼擔任小提琴主奏、杜特華指揮波士頓管弦樂團的 Gubiadulina「Offertorium」(DG 471 625-2)現代音樂。現代音樂一向以音色為尊,樂曲第一段開頭小提琴強奏時的音色充分表現出克雷曼獨有的犀利,強奏後琴板震動與雜音清晰可聞,拉奏至高把位時音色依舊圓潤。緊接著各式銅管以花舌演奏方式交迭而出,不但層次分明,前後的距離感也拉得出來。金屬震動燦爛奪目,三度空間感大得嚇人,向後延伸的頂板可說是一大功臣。音像邊緣的描繪能力極強,樂團後方的大鈸弱擊、三角鐵的極高頻泛音充斥在音場之中,極細節絲絲飄入耳中十分受用。播放至小提琴弱奏處,也充分展現出 Discovery 對於微動態的再生能力以及微細節的傳達。要聲音精確,樂器質感又要好,Discovery 可以說不費吹乎之力就為您一一辦到了。
人聲、鋼琴表現傑出
女高音 Edita Gruberova 於1992年在日本錄下了這張「The Anniversary Concert」現場演唱。演唱者拔高音域時聲音纖細但有著豐潤體態,音量極小但顫音幅度仍舊纖毫畢露。花腔演唱的起承轉合流暢無鑿斧之痕,人聲的結像位置剛好位在喇叭正中偏後方,不會埋沒於音場中也不會帶著攻擊性,由 Discovery 聽來格外甜美有味。
Discovery 在詮釋弦樂、鋼琴、人聲、銅管各方面都太好了,我實在無法決定哪一張才是最適合的參考軟體。拿出了這張老掉牙的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的原因,是 Discovery 以一對書架喇叭之姿,竟能將片中那種驚人的大動態與低頻量感、恢弘的平台鋼琴規模、鏗鏘有力的觸鍵聲、清晰的低音鍵線條表現得超乎想像,讓人有彷彿在聆聽一對優質中型落地喇叭的錯覺。(DG 437 667-2,環球)
Discovery 同時具有小喇叭難得一見的鋼琴再生能力。由波哥瑞里奇演奏的穆梭斯基「展覽會之畫」鋼琴版相信讀者們都很熟悉,片中的動態無比龐大、鋼琴規模感恢弘寬廣,由 Discovery 唱出您絕對很難想像那是從一對書架喇叭所發出的聲音。聽那琴鍵重擊下營造出無倫的飄逸感,琴板共鳴與觸鍵木頭味十足,無數的低頻線條爬滿了聆聽空間,最低八度音程也表現得有模有樣。最讓人吃驚的,是在大音壓下我仍舊可以聽到隱藏在背後的微小震動,小音量時的低頻也不會因此而縮水。這不僅代表它在各頻段都能再生出飽滿的能量,速度感、暫態反應、低電平解析以及結像力等也都達到了最高的水平。
革命性的書架喇叭
科技,往往是一個傑出音響器材成功的催化劑。如果能將好的科技用在對的地方,Hi End 音響很可能就會被引領到另一個我們從未探觸過的新領域。Discovery,這對顛覆傳統喇叭製作的革命性產品,是我目前聽過五十萬元級以下小喇叭中,細節最多、透明度最高、音響性最佳、完成度最高,同時也是最能震懾我心的頂尖Hi End器材。不僅如此,它也是少數同型喇叭能在擁有極高透明度的同時,又能兼備各頻段能量與密度的頂尖器材。即使 Discovery 在推出後,已經獲得全世界無數讚譽,明年年初的「年度器材風雲榜」,我們還是十分樂意為它錦上添花一番。
焦點 ‥ Discovery 滿足了「音響二十要」所有嚴苛要求。人聲、弦樂、鋼琴、銅管的表現也都達到書架型小喇叭的參考級水準。除了對於複雜的大型管弦樂處理能力較弱外,Discovery 根本就是一對披著書架喇叭外表的中型落地喇叭。
搭配建議 ‥ 音質細膩、推力夠的擴大機都是 Discovery 這對喇叭的絕配。由於它的高度敏感,一切環節您都必須周到考量,就連線材也一樣不可馬虎。搭配器材的素質愈高,您所享受到的聲音品質也會同步提昇。
|
©2008 Currants Audio | 百鳴總頁 | 原廠網站 | e-mail to us |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