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visit      
         
P1 P2 P3 P4 P5
         
  回 Audionet 首頁  

 

 

魯爾區的音響明星 - Audionet 原廠專訪

 

音響論壇 1702002/ 11月號  - 劉漢盛

百鳴音響  編整

 

 

之三精彩的內部設計

 

         板上使用大量的表面黏著零件,許多讀者們心中會大表不以為然:表面黏著元件不是隨身聽那種廉價玩意在用的嗎?怎麼這麼高價的音響器材裡也用這種東西?這麼小的元件能夠承受大電流嗎?聲音會好嗎?其實我也向Audionet的首席工程師Bernd Sander提出相同的疑問,Bernd 笑著告訴我:音響界不是一直要求音樂訊號的路徑要越短越好嗎?採用表面黏著元件正好就是最理想的實踐之道,因為這些元件體積小,可以在很小的線路板面積上完成所需的線路。加上他們所使用的四層線路板,即使再複雜的線路都可以在一塊很小的線路板面積上完成。假若擔心表面黏著元件無法承受大電流,多併聯幾個元件就可以解決了。

 

         看我不可置信的樣子,Bernd 還拿著線路板指給我看他的設計。的確,從訊號輸入端到訊號輸出端,有的基本上只不過二、三公分的路徑長度而已。我問Bernd 這是怎麼做到的?他回答說除了採用表面黏著元件之外,線路的佈局設計才是最重要的。Bernd 說有些公司偷懶,採用市售電腦自動線路佈局軟體來設計線路板,那是不對的。因為設計該軟體的人永遠不會精確的知道您想做的是什麼事,所以他都自己來:自己設計線路、自己做線路佈局、自己在電腦上模擬、自己做第一片線路板、自己測試。等一切都符合他設計的要求之後,才會拿給協力廠商,正式生產線路板。

 

 

首席設計工程師很厲害

 

         或許我這麼說,您還不知道這位身高將近二公尺的光頭魁武大漢有多厲害,以下我舉幾個例子給您看,您就知道他所設計的線路有多厲害了:翻開他家的產品目錄,訊噪比隨便都大於110dBTHD+N失真隨便都小於-105dB,內調失真小於-110dB,後級的阻尼因數在10kHz測得大於1,800,在100Hz時更高達10,000。在向我說明的同時,他領我到生產線上,隨手拿了一部已經組裝好的Amp2 G2,以Audio Precision One測試儀器測給我看。以FFT/2.5kHz4歐姆負載,輸入10V情況下,測得的訊噪比竟然是在-150dB這條線上。把這個結果印出來後,他又以無負載的狀況下再測一次,訊噪比與有負載的狀態下幾乎一樣。這代表著這部後級除了元件本身的雜訊之外,線路上幾乎沒有雜訊。

 

       測過後級之後,他又拿一部Pre G2前級測給我看,包括訊噪比與THD+N等都非常的低,他也一一印出來讓我帶回。從這種硬碰硬的實測結果來看,Audionet對於測試數據的要求雖不敢說是世界第一,但排名前幾名應該是毫無疑問的。我想這就是德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表現,能夠確實做到的地方,他們絕對不馬馬虎虎混過;能夠追求極限表現之處,他們也絕不放棄追求。

 

 

把音染、失真、雜訊去掉

 

         看到這裡,或許您會以為Audionet只是一家盲目追求漂亮規格的音響製造商。假若您這樣想,那就錯了。Thomas Gessler說對於規格的極限要求只不過是把音響器材做好的基礎而已,音響廠商至少在這方面一定要做好。把規格做漂亮之後,再往上追求重播音樂的表現,這就是Audionet的設計哲學。

 

         嗯!這話說得漂亮,每一家音響廠商都會這麼說,但是要怎麼去做到呢?我更進一步的請教Thomas Gessler。他回答說或許是德國人個性使然,他們追求的是把音響器材的音染去掉,讓所有的樂器顯出自己的音質音色,讓所有的聲音還原自己的本色。根據他們的看法,只要能夠想辦法把所有的失真降到最低,並且不隨便依照個人的偏好胡亂調音,這樣音響器材就會展現出他們的自然之美。所謂自然之美是什麼?就是原來演唱者的嗓音唱出多迷人的聲音就再生出多迷人的嗓音;原來小提琴拉出多美的聲音就再生多美的聲音,這些原來的聲音就是最美的,音響製造者根本不需要加油添醋,這樣反而會把原來的美味弄糟了。還原本色,這也是Audionet的音響設計哲學。

 

 

音樂訊號路徑最短,線路佈局合理

 

         回到前面極低的訊噪比與極高的阻尼因數數字上,從那些數字中,透露著二件事實:一、後級內阻非常的低,否則阻尼因數不會那麼高。二、線路的雜訊非常低,失真非常低,否則不會有那些數字。為什麼能夠把規格做得那麼高?Bernd 笑答說就是因為線路板上的音樂訊號路徑最短、線路上除了電源供應部份之外,幾乎沒有機內配線,無論是訊號路徑或輸出輸入端接線,一切都要直接耦合才能作到。說到這裡,Thomas Gessler忍不住插嘴,他說其實這是因為他們以前做慣了低雜訊的器材,所以設計起音響器材來很自然就可以把雜訊與失真做得很低。這話怎麼說呢?前面不是說過,這一組人原來是在做量測微弱訊號的醫療器材嗎?要把微弱訊號量測得很精準,第一個要求就是測試器材的本身雜訊要做得很低,否則怎麼去測很微弱的訊號?這就好像,平時舉慣了二百公斤,現在要他們舉個一百公斤,當然輕而易舉了。

 

         其實,Bernd 說起來很輕鬆,事實上卻不是那麼簡單,他分析自己設計的線路給我聽,那裡面充滿各種巧思。例如,他的輸入級以OP Amp配合獨立線路,設計成一塊模組,這塊模組包含差動放大,可以把跟隨訊號線傳遞過來的雜訊消除得乾乾淨淨。我問他,一般不是說純平衡最好嗎?你這樣的設計雖然也可以產生共模排斥效果,不過會比純平衡設計還好嗎?聽我這麼說,他看了我一眼,然後反問我:你認為純平衡線路好在那裡?我回答說:如果真的每聲道用二塊線路板,讓正向訊號與反相訊號從頭到尾一致傳遞,這不是比用差動方式把音樂訊號從單端轉成平衡、又從平衡轉成單端來得好嗎?Bernd 笑說如果從訊源開始就從頭到尾採用純平衡,那當然是不錯的。不過,一般人很少會從訊源開始就使用純平衡。他又說,就算從頭到尾的純平衡有好處,但是很少人考慮到純平衡線路要用到二倍的線路元件與線路板,這會導致內部元件的雜訊比零件用得少者還來得高。此外,元件用得越多,就意味著各種失真也可能越高,這些都是一般人不會深入去考慮的。聽他一席話,好像有一扇窗子被打開了,難怪有些機器用平衡輸入時聲音不見得比用非平衡輸入好聽。

 

 

電源處理特別講究

 

         不過,Audionet的產品上不也都有XLR端子嗎?既然Bernd 說不必採用平衡設計,就可以得到比平衡線路更低的雜訊,為什麼他家機器的背板上還要安置XLR端子呢?此時Thomas Gessler插進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說其實這是為那些想以平衡線傳輸訊號的人設計的,也算是項實用的賣點,因為累積多年的說法,許多音響迷認為高價音響器材如果沒有配備XLR端子就不夠高級。事實上,Audionet的器材就算是經過RCA端子輸入,也都會經過Bernd 設計的差動放大輸入級模組,所有隨著非平衡訊號線傳入的雜訊也都會被排除。

 

         除了雜訊與失真特別低之外,Audionet的器材還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電源供應特別講究。在此我所謂的講究不是指電源變壓器用得多大,而是指電源濾波穩壓過程非常細膩,尤其是穩壓過程。Thomas Gessler器材除了在電源供應部份有整體穩壓設計之外,每一個獨立的級都還會配置專屬的局部穩壓,甚至他家還有一部外接的電源供應器,可以供他家入門級機種升級之用。透過Bernd 的解釋,我才發現到原來那麼大塊的線路板上,逐級穩壓的面積佔了大部份的線路板。Audionet深知電源乾淨猶如人體內沒有過高的血脂肪與膽固醇,傳遞到身體各處的氧氣充足,心臟也可以耐久工作。看來,Audionet在設計線路時把所有最重要的地方都想到了。

 

         或許,以上我所說的Audionet設計優點,很多廠家也都這麼做。不過,當Bernd 一邊指著線路板一邊向我說明時,那種感覺十分特殊,就好像一位很會教學的老師在為你一對一教學般,你很容易就瞭解其中精華。也因為如此,所以我對Audionet的這些設計感受特別深,同時也在不自覺中對Audionet的產品產生無比信心。

 

 

音量控制獨具巧思

 

         講解過程中,我無意間扭轉音量旋鈕,發現Audionet前級的音量旋鈕觸感相當特別,那是一種很輕柔的級進式波段開關觸感。帶著好奇心看了一下音量旋鈕內部,才發現原來並不是波段開關,而是很巧妙的利用二塊磁鐵相吸所造成的輕柔波段開關觸感。而音量大小的調節則藉由旋鈕旋轉時帶動裡面的一個洞洞盤,讓光透過洞洞盤之後啟動不同的電阻組合。這些排成好幾列的電阻可以組成出很多阻值,藉以變換音量大小。我問Thomas Gessler,這麼巧妙的設計是誰的手筆?他說那是Bernd 八年前設計的,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廠商也採用這種方法,但在Audionet的產品推出之前,業界好像沒有見到相同的設計。

         雖然Thomas Gessler不好意思明說在Audionet產品推出之後才採用這種音控方式的廠家可能有抄襲之嫌,不過他也指出另外一項事實,他說他家的MAP多聲道前級處理器中採用一種別家還不曾採用過的晶片,沒想到MAP上市之後不久,他們就發現一家很有名氣的廠商內也採用了相同的晶片,這讓他們無法不「合理懷疑」有某些廠家一直在暗中注意他們的產品。Thomas GesslerAudionet的規模遠比那家有名的廠家還小,如果真的那家廠是跟隨他們的設計,他們將感到十分驕傲。從這裡也顯示出Audionet設計能力的優越。

 

 

特別講究訊源避振

 

         前面所提的多是前、後級的設計,其實在訊源的設計上,Audionet也很特殊。以前論壇曾報導過Audionet有一部叫做Run的圓形CD轉盤。這個CD轉盤採用CEC帶驅動系統,需要搭配一部數位類比轉換器來使用。我還記得當時他家有一部可以切換五種不同濾波曲線的數位類比轉換器,那時我的感覺是這家德國公司充滿科技實力。不過,目前這二種產品都已經停止生產了,取而代之的是ART CD唱盤。假若您曾看過ART CD唱盤的內部,您會發現許多未曾見過的設計,其中最特別的有二處,一是整個底座加了一塊花崗石,這就是ART重達18公斤的原因。另外一處就是整個雷射機械拾取系統是以有彈性的帶子懸浮起來的,而且帶子還可以調整鬆緊。從這二處特別的設計中,我瞭解到Audionet對於避震的研究,Thomas Gessler告訴我這也是ART好聲的秘訣之一。不過他也坦承自從在市場上買不到飛利浦的CD雷射機械拾取系統之後,就必須向日本廠商購買。問題是他們每次購買的量並不大,日本廠商根本不想搭理。到後來日本廠商賣給他們的機械拾取系統竟然比他們買整部CD唱盤還貴,這實在不合理。逼到最後沒辦法,他們只好買整部的日本CD唱盤回來拆。他們只留下雷射機械拾取系統以及相關控制線路,其他線路通通丟掉,改以自己的設計取代。

 

 

無可奈何成本高昂

 

        這樣的作法怎麼划得來呢?我提出這個問題。Thomas Gessler說這就是他們的產品為什麼在價格上無法與日本產品競爭的原因,但是他也很有信心的告訴我,ART絕對是Hi End級的CD唱盤,機內的時基誤差(Jitter)絕對比市售分體式CD轉盤加數位類比轉換器還低。甚至。ART的數位輸出端幾乎測不到Jitter。看到我眼裡升起懷疑的眼色,Bernd馬上領我進入他的辦公室,當場用儀器測給我看。老實說我對於Jitter的測試過程並不瞭解,不過Bernd指著儀器上的波形圖形向我說明,說這樣的測試結果就是代表著Jitter幾乎測不出。我相信Bernd不會說謊,他是技術人,尤其是德國技術人,他說一就一定不會是二。

 

       CD唱盤的製造遇上買不到機芯的難題,VIP DVD光碟機呢?也是遭遇到這個問題。Thomas Gessler說最後他們還是採用最笨的方法,去買整部DVD光碟機回來拆。與CD唱盤不同的是,DVD光碟機的視訊部份佔很重要的份量。Audionet雖然在音響方面十分了得,數位方面也領先,但是對於視訊方面行嗎?我老實不客氣的提出這個問題,沒想到Bernd充滿自信的回答:視訊只不過是更高頻率的訊號而已,對於我們來說,一點困難也沒有。哇!口氣真大。不過,Bernd說他已經著手在設計倍頻器,準備給VIP用(VIP沒有搭載循序掃描輸出,必須另購循序掃描或倍頻線路)看起來他的回答是認真的,而不像是開玩笑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讓我們先略過VIP的視訊部份,就說音訊部份。Thomas Gessler說目前市面上很少看到夠好的DVD光碟機(指音訊部份),尤其是DVD-Audio,他很有自信的說VIP可能是第一部夠水準的DVD-Audio唱盤,因為他們拿去給許多人聽,也與許多DVD-Audio唱盤比較過,大家都說沒有聽過聲音表現這麼好的DVD-Audio唱盤。關於這點我也贊同,不過我把它的聲音表現留待後面說明,讀者們稍安勿躁。我要先說傳統Hi End音響界與DVD的相關問題,這也是Thomas Gessler與我討論很多的地方。

 

傳統音響廠商的困境

 

       Thomas Gessler說目前傳統二聲道音響廠商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數位技術不夠,這個問題讓大部份Hi End音響廠商陷在二聲道的泥沼裡,無法隨著多聲道時代的來臨而提昇設計製造能力,這也是目前很少Hi End音響廠商推出DVD-Audio唱盤或SACD唱盤的原因。除了數位音訊視訊能力不夠之外,產量也是個大問題,日本廠商要的是數千上萬的訂單,而一般Hi End廠商卻只能下數百的訂單。在購置機芯不易、成本又高的情況下,大部份的Hi End音響廠商當然就放棄進入這個領域了。

 

         即使放棄生產多聲道訊源,也可以生產AV處理前級啊!這時Thomas Gessler又說出一項困難,那就是AV處理前級需要選單控制,也需要用到DSP技術,這不僅需要懂DSP的數位技術人員,還要有懂得寫軟體的工程師。他很驕傲的說,雖然Audionet的規模不大,但是卻擁有優秀的數位線路設計工程師以及軟體設計工程師,有關軟體的設計就交由Volker Wischniowski負責。Thomas GesslerAV處理前級的操控選單軟體要寫得好並不容易,有些Hi End音響廠商把這部份交給外面的公司完成,而他們卻是自己在廠內完成的。像他家的ART CD唱盤、VIP DVD光碟機或MAP AV前級處理器裡的D/A卡上數位濾波線路,基本上就採用Motorola DSP 56362做運算,讓 32kHz-192kHz/24Bit輸入規格在進入之後,在48kHz取樣頻率以內達到16倍超取樣、96kHz192kHz達到8倍超取樣的水準,此外數位濾波還可以多檔選擇,這些功能都需要有紮實的數位技術才可達成。

 

 

不能死守類比二聲道

 

         其實,從Audionet早在1998年就率先推出世界第一張DVD-Audio唱片,就可看出他們對於新音樂媒體的期待之深與瞭解之透徹。不過說也奇怪,為什麼早在1998年就錄製DVD-Audio唱片,但是能夠播放DVD-Audio軟體的VIP卻現在才推出呢?Thomas Gessler說其實他們已經不慢了,日本廠商也是在去年才開始推出DVD-Audio唱盤的,而他們在買不到機芯之下,也只好先觀察市面上的日本DVD-Audio唱盤(當然是DVD-V/A/CD兼容機),等到確定採用哪家機芯之後才動手製造。唉!說得也是,這真是Hi End音響廠商想跨入多聲道領域的障礙,難怪大部份廠商寧可以不變應萬變,守在傳統二聲道領域中。不過,依照Thomas Gessler的看法,他認為死守二聲道領域的廠商最後可能都會被淘汰。我問他理由何在?他說很簡單,老年人會凋零,而舉世的年輕人幾乎都處於DVD多聲道世界中。等這批堅守二聲道的老人凋零得差不多之後,去那裡找二聲道消費者?而目前的年輕人以後會擁有購買力,他們要買的當然是多聲道視訊音訊產品。

 

         除了這個理由之外,Thomas Gessler還說了另外一個理由。他說當1980CD推出時,它的聲音表現是那麼的差,但竟然沒幾年就把已經存在幾十年的LP幾乎掃得乾乾淨淨,目前的LP訊源只不過存在於極少數消費圈中,由此可見消費者追求新鮮的企圖。而CD為什麼在這幾年快速衰退?Thomas Gessler反問我。我說盜版嚴重、網路下載盛行都是原因。Thomas Gessler卻說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消費者已經對CD厭倦,正期待著新的科技帶來新的消費產品。而二聲道音響卻幾十年沒有變化,這使得音響業與CD唱片業同步嚴重衰退。幸運的是,DVD剛好在這個時候推出,所以會那麼快就風行全世界,成為有史以來普及率最快的家電產品。

 

 

DVD-Audio充滿信心

 

         對於DVD-Audio多聲道的未來,Thomas Gessler充滿信心與期待,他還告訴我,無論是DVD-AudioSACD,都是唱片公司必然要走的路,否則唱片公司將會更慘。為什麼呢?我很好奇。Thomas Gessler向我解釋,跨過二十世紀之後,越來越多的音樂版權年限即將到期,屆時那些音樂都成為公版,就像許多老電影一樣。此時假若唱片公司沒有另外新的音樂媒體出現,屆時要怎麼與價格便宜數倍的公版產品競爭?再說,DVD-Audio的規格比CD高很多,它的音響效果的確比CD還好,所以沒有理由不會成功。(附註:最近美國來台施壓,要延長著作版權,看來Thomas Gessler的觀點相當有道理)。

 

       VIP的作法與ART一樣,底盤也是加了一塊花崗石,機械拾取系統也裝上他們獨家的避振系統,背板上備有6聲道DVD-Audio類比輸出端,當然還有數位音訊輸出端。不過,VIP本身的規格已經達到24/192,使用起來應該很夠了。至於Video部份,採用10Bit Video DAC,四倍超取樣,唯一遺憾的是循序掃描輸出必須另購。我問Thomas Gessler,為什麼不把循序掃描內建呢?所有的日本DVD光碟機都是這麼做的啊!何況Audionet也是買日本DVD光碟機來拆的,把原本的循序掃描線路保留下來不就得了嗎?這樣又不會增加成本。Thomas Gessler的回答卻讓我有點意外,他說目前的電視或投影機都已經內建循序掃描線路,DVD光碟機並不一定需要循序掃描輸出。其實,把循序掃描線路安排在DVD光碟中,其效果一定比讓DVD光碟機輸出交錯掃描,再由電視轉為循序掃描來得好。我跟此間代理商小林都把這個意見告訴Thomas Gessler,不知道他還會不會堅持己見。

 

 

P2  <<

Audionet 原廠專訪

>>  P4

 

 

©2008 Currants Audio   百鳴總頁 原廠網站 e-mail to us top